“她说话,和风细雨,不疾不徐,但句句直逼要害!”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李岩团队的青年才俊杨伟东研究员告诉记者,他从本科到硕士,一直跟着李岩教授带领的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团队,如今已经从海外回到团队,也成了一名导学者。该团队获得KB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首届“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”称号。
“用更好的材料支撑蓝天梦”
“把大飞机搞上去” “建设航天强国”“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”……“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我们牢记在心。”李岩说。十余年来,该团队将研究的目光牢牢锁定航空复合材料领域,目前已经分蘖出四个研究方向,形成一支50余人的强大团队。
业内人士都知道,航空材料分为结构材料(用于飞机机体、发动机壳体)和功能材料两大类。功能材料又细分为碳纤维即复合材料、金属基复合材料、陶瓷基复合材料等,李岩团队从事的就是复合材料研究。“如果说‘卡脖子’,大飞机里的蜂窝纸就是其中之一。作为大型客机的主要用材,其用量已成为衡量飞机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之一。当前我国研制的大型客机所用的芳纶蜂窝纸全部依赖进口。正因为如此,国家将其列入科技攻关2020年度重点项目,全国征召‘揭榜’之人。”杨伟东说,按照《指南》要求,我们揭得榜归,团队决心拿下芳纶蜂窝夹芯结构材料。
十余年的研究,团队迅速发展壮大,目前已形成包括杰青、国家与上海市高层次青年人才、东方学者、浦江人才计划、上海晨光学者等在内的六人导师队伍,承担科技部(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973计划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工信部(中欧航空科技专项)、中国商飞、中航发商发、波音等纵向、横向项目20余项,在校博士生18名,硕士生13名。团队牵头人李岩先后获评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、上海市三八红旗手、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、KB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师德师风十佳优秀教师。李岩说,自己最崇敬的人是杨绛先生。她的超凡脱俗、温柔敦厚、含蓄内敛,她的处变不惊和深沉的人文关怀,她的沉郁淡泊、含蓄深情。
李岩(右二)在给学生授课
“科研与育人,李岩团队近年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”这是学校评审专家对该团队的评价。
“漫漫长夜后曙光渐露”
“我就是被李老师的风采迷住的,她总是笑眯眯、心平气和却又无法抗拒。”杨伟东说。
杨伟东的眼里,李岩老师自带光环。父亲是飞行员,北航毕业后跟随悉尼大学米耀荣教授(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)攻读博士,做的就是航空复合材料研究。“李老师讲课,有PPT的,但她从来不看,娓娓道来,课堂可比‘故事会’,航空航天的历史知道了,任务知道了,原理、公式也在快乐中知晓了。”杨伟东的眼里,李岩老师就是神一般的存在,她讲课时还经常走到学生中间,拍拍这个、点点那个,回答问题。学生只觉得时间走得太快。
“航空,中国人起步很早。神话里的嫦娥飞天梦,明朝万户把自己绑在47支火箭支撑的椅子上想飞天,都是关于蓝天的梦。但是今天我们跟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当大,如发动机、蜂窝纸,一旦人家卡脖子,我们就得停工。”李岩告诉同学们,为国家,我们必须奋起直追。
“李老师太有魅力了,我当时就下决心得跟她继续深造。李岩老师的课堂帅爆了!包括同门,都喜欢李老师讲课,听到很多故事,听到很多矢志航空的前辈拼搏的事。我们暗暗下决心,一定要保研,要跟着她钻研复合材料。”杨伟东说,喜欢听她和风细雨、声音清亮,身形纤细但气场强大。“她说的每一句话,我们信。这大概就是和风细雨的力量。”
你以为和风细雨就是诸事顺遂,那你就错了。杨伟东千挑万选,终于跟了李老师,完成基本课程后,开始撰写小论文。
“李老师很细,蒙混不过去,几句话就问得你丢盔弃甲,就得按照她要求的做。”年轻气浮的杨伟东想不通,为什么这么文雅有涵养的老师总要跟自己过不去。杨伟东做的是飞机复合材料吸声降噪特性研究的论文。“我早上发给李老师,她一直改到中午;然后我收到,密密麻麻各种符号,乍见到,瞬间头炸裂,我一一顺着再深化、细化:表述、公式推导、字词句的表述,她的质疑事无巨细。”
然而,李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语气平和、和风细雨,不紧不慢地挑毛病。初始心中翻江倒海的杨伟东最后归于平静:“认了!就这样不眠不休改到第二天早上,发给她,她又会在中午前后回我,我又掉入痛苦的深渊,就像马拉松运动员的瓶颈期:我的明天在哪里?”
“再难也得走下去!我就不信了,弄不出她满意的文章来!”杨伟东拧上了。李老师就这样和风细雨地驯服了这匹来自黄土高原的小马驹。
“至少修改了五六遍,改到最后没有痛觉了。因为漫漫长夜后曙光渐露,汩汩而来的喜悦无法形容。”杨伟东说,那是2012 年的事,他做硕士,发表了这篇吸音降噪的小论文。结果成了高被引文章,总引用次数近两百次(航空复合材料吸声降噪领域极窄)。这次课题组项目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,这也是其中一篇支撑材料。
“李老师说,受挫折越早越好”
“李老师说,受挫折越早越好。”杨伟东记住了李老师的这句话,眼睛里流露出的都是感恩之情。他说,那时候,被李老师“揪”惯了,每次组会,课题组中那个“失败者中的NO1”就是他,他是被批评得最多的。每次开组会,他都尽量离她远远地,最远就是她座位最远端斜对面那个位置了,可是就这样经常还是被“拎”出来,拍拍打打晾晾晒晒,尴尬羞愧却也无可奈何。他硕士答辩,论文通过,还被叫回来修改那篇小论文。现在想明白了,脑子里经常想起孟子那句“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”的话,他后来博士、博后就顺利多了。现在,他也没了躁气、火气,也是不紧不慢、心平气和了。
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回校,杨伟东从事的是智能复合材料的研发,“让人工智能为复合材料赋能,让我们的研究使智能材料的感知更灵敏、判断更准确、响应更及时。”杨伟东说,他也走上讲台了,也学着李老师的样儿,比如牛顿定律,他先讲牛顿怎么发现了“牛顿定律”,故事容易入脑,然后“定律”顺带就清楚了。他的课堂也和李老师学的一样,“抬头率”很高。
杨伟东说,现在想想当年改论文的事,回忆都是甜的。跟着李老师干活,团队人欢马叫。这次4月“劳伦蜂窝纸”项目,指南一下来,团队就开始准备,因为疫情原因会议常常在线上举行,反复来回讨论了近9个月,终于拿出了她满意的方案。然后开始申请,前后经历了一年多,榜被团队揭了。项目由团队牵头,在商飞启动,同济负责理论研究、技术攻关。“我们一定要让国家的‘脖子’不被卡!”杨伟东语气坚定。
跟杨伟东比起来,李岩的另一位博士李倩就是“乖乖女”了。李倩也是在李老师的“航空复合材料”课堂上认定了她,然后一帆风顺、一路开挂到如今。400克不到的材料做成的桥,桥中间可以站两个人,你信吗?李倩他们在李岩等的指导下,就凭这个拿到了世界“SAMPE超轻复合材料”大赛金奖。李倩说,她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参加全球复合材料比赛,每次拿到的都是金奖。“但是,我本科时,选她的课,得的却是‘良’,‘优’给了一位男同学。当时我的意见很大,路上碰到她都躲着走,现在回想起来,李老师可能是在历练我吧。”李倩说,她刚刚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母校并加入团队,接下来她也要以所学传青衿,传道授业解惑了。
李倩说,大学期间,在李岩老师的感召之下,她也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。她也和李老师一样,时时处处以“志在蓝天、航空报国”的标准要求自己,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想全部奉献给祖国。“我知道,前面还有千难万险在等着我,但我要奋斗、去拼搏,为了国家。每每想到等我年老时,我问自己‘你为国家做了什么’,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便会振奋起来,斗志满满。”
李岩带领学生参加国际比赛
看着李倩娇小的身体,我明白了什么是信仰和理想的力量。
“这支团队的战斗力很强”
采访就像理葫芦藤,听了杨伟东的描述,记者找李岩求证,她说:“没觉得呀!他坐到角落里?伟东很优秀,打磨打磨他会成为一名骁将。”正说着,她发我一张图片,原来是袁卫可的《致谢》,“我们答辩刚结束,同学们都很优秀!”李岩说,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问题、谈天说地,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。
顺着她的“剧透”,记者找到了袁卫可。“继续深造吗?”“暂时不啦!去深圳华为。”
“十分庆幸、十分开心能够在这样一个课题组中度过硕士学业生涯。”袁卫可在《致谢》中说。他说,怎样才能各方面都很优秀?大二下学期,自己幸运地遇到了“人生的标杆”——李岩老师。精彩的课堂、温暖的鸡汤、丰富的阅历,再加那脱俗的气质,在第一堂课上就被她深深地吸引。她的每一句言语,都在激励着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,经历过一学期的熏陶与学习,他也切实感到自己的变化与进步。遗憾的是时间匆匆,一学期的课程太短暂,结课的那一天他在忧虑,是否还有机会继续跟随李老师?
袁卫可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还是李岩,他说:“那时她已经是院长,每天忙得……一·二九田径场旁边的那条路上与我遇见,师徒二人在那里说着、写着、比划着,眨眼半小时过去了,我心中的疑惑没了,我们的脸庞都被晚霞渲染得神采飞扬。”
袁卫可说,读研期间,感谢李老师请来的澳大利亚叶林院士,听取科研汇报中,一下就听出他毫无觉察但特别根本的一个力学问题;感谢李老师争来的先进材料技术研讨会,从这场学术盛宴中,他真正感受到学术的魅力。每一位专家汇报的时候,他都会把他们的ppt拍下来,以备日后仔细研究。他仔细观察他们的演讲方式,学者间的交流方式。哪怕是走路,喝水我都会去观察。
正所谓见贤思齐、投袂而起。袁卫可告诉记者,叶教授指出的问题是“层间断裂韧性的实验”中碰到的,很关键,若被忽略很致命。
“李老师总是鼓励我们乘着年轻,努力奋斗;说,习近平总书记说‘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’;唯有奋斗,才能越来越优秀;志在蓝天,必须有强健的翅膀(翅膀指的是复合材料研究),等等。”卫可说。
从李老师那学到做人做事守规则的还有本科生徐菁。组队到海外参加国际复合材料大赛,好事。但办手续出了故障,情急之下,徐菁拨通了李岩老师的电话,希望搭上“直通车”。面对迫在眉睫的“工期”、乱成麻的头绪,徐菁犹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,她在教学北楼的石子地上来回地走,几近哭诉地说话。“逻辑性不强,语言也乱七八糟。”徐菁说,李老师电话里的语气很温柔、很平静、很有“力量”:“徐菁,你先不要着急。”耐心听毕,李老师告诉她:规矩大家都要遵守的,第一步、第二步……“10分钟的电话,让我豁然开朗、如释重负,轻装上阵。那是我人生中醍醐灌顶、刻骨铭心的十分钟。”徐菁感慨道。
学航空的同学们都记得李老师的这句话:“航空源头在欧美,人家先行、力行,走得远,我们得赶。”李倩学成归国加入团队后做的是绿色复合材料;杨伟东研究芳纶蜂窝结构夹芯复合材料,是大飞机核心原材料国产化的关键,用于舱内地板、尾翼舵面等飞机结构件,减重的同时还智能起来是他的奋斗目标。杨伟东说,奋斗得来的果实可甜了。这次4月“大飞机原材料国产化”项目,我们一定要为国家争口气。
团队参观大飞机
令人欣喜的是,十几年的培育锻造,这支导学团队目前已经形成“宽视野、厚基础、强创新、重应用”的人才培养体系,凝练出“大组会、小组会、一对一面谈”的多层级协同培养模式;于涛、付昆昆、杨伟东等虽然科研任务繁忙、担子极重,但个个都是新生导师、驻楼导师,付昆昆还是新生院同德学堂9班班主任,杨伟东现任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的书记。他们说:“我们就是沐浴师恩长大的,有责任有义务把阳光雨露洒向更多的年轻人。”
跟着这些导师们,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研究生赴中国商飞、航天八院、中航发商发参观实践活动;请来中国商飞、CR929宽体客机项目、澳大利亚等专家担任校外导师,“让同学们感受前沿的脉动,更好地激发航空报国的使命感。”李岩告诉记者。(程国政)